当前位置: 主页 > 熊导航 >   正文

大众CEO双职困境:工会压力下的权力博弈

导读: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劳资共治模式,向来为全球汽车制造业所瞩目。工会的强大影响力不仅保障了员工的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层的决策,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治理结构。这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劳资共治模式,向来为全球汽车制造业所瞩目。工会的强大影响力不仅保障了员工的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层的决策,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治理结构。这种模式既有积极作用,也常常在关键时刻导致管理层的战略推进受阻。近日,大众集团再度因管理层架构问题成为舆论焦点。现任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的双重职务引发了工会的强烈反应,许多人质疑布鲁姆是否有能力同时肩负起大众集团和保时捷两个品牌的领导责任。

事件背景

2018年,大众集团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战略调整。公司将旗下12个品牌划分为普通、豪华和超豪华三个阵营,并分别指定不同的高层负责管理。布鲁姆被任命为保时捷品牌的CEO,并负责超豪华阵营。到2022年,他接替迪斯,成为大众集团的CEO,并保留保时捷的职务。这一安排原本被视为集团的平稳过渡,但如今看,正是这一决定为他如今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在过去的几年里,布鲁姆主导了多个重要战略,包括保时捷的独立上市、集团的电动化转型以及一项激进的成本削减计划。这些改革措施并未得到市场与员工的广泛认可。工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布鲁姆提出关闭德国三家工厂和减少成本的计划后,工会的反应愈加强烈,要求他放弃保时捷CEO一职,专心管理大众集团。

 

工会的挑战

大众集团的工会一直是德国工业界最具影响力的工会之一,工会代表不仅参与了企业决策,还在多次历史性的管理层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工会的强烈介入,使得布鲁姆的双重身份成了一个巨大问题。尤其是在他所面临的企业困境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工会和部分投资者纷纷要求他做出选择,辞去保时捷CEO的职务。

布鲁姆的双重职务问题,其实早在他接任大众集团CEO时就已埋下了隐患。虽然他多次承诺这一安排不会是长期的,但始终未明确卸任保时捷CEO的时间表,这无疑引发了更多的质疑。随着集团业绩下滑,特别是保时捷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大幅下滑,工会的压力愈发强烈,布鲁姆的职位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保时捷的危机

保时捷作为大众集团的超豪华品牌,一直以来都以卓越的技术和高端的市场定位著称。近年来,保时捷的业绩出现了显著下滑。根据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保时捷的营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7.1%,销售回报率从15.7%降至5.5%。全球交付量也大幅下降,其中中国市场下滑幅度尤其显著,下降幅度达到28%。这一数据无疑令布鲁姆的管理能力受到了质疑。

 

分析原因,保时捷的困境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全球经济放缓、关税政策和电动化转型的滞后。另一方面,保时捷在产品战略上的摇摆不定也使其错失了市场机遇。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本土豪华车品牌如理想、蔚来等的崛起,对保时捷构成了强烈的竞争压力。这些新兴品牌不仅凭借着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还逐渐侵占了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

与此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战略也陷入了困境。在布鲁姆的领导下,保时捷曾提出将大力推动电动化,但由于市场反应平淡,保时捷又不得不延长燃油车和混动车型的生命周期。这一反复的战略调整,显示了传统豪华品牌在转型过程中的焦虑。

工会与管理层的对抗

面对保时捷的困境,布鲁姆提出了裁员和优化成本结构的计划,计划在2029年前裁减3900个职位。这一提案立刻引发了工会的强烈反应。作为代表13万名大众集团员工的IG Metall工会,明确表示反对这一裁员计划,并要求加薪。为了回应工会的反对,大众集团提出了降薪和取消津贴等替代方案,但这并未平息工会的怒火,反而激化了双方的对抗。最终,工会宣布将在12月初开始罢工,矛盾全面公开化。

 

布鲁姆的改革计划不仅未能平息工会的怒火,反而加剧了大众集团内部的动荡。工会的强硬态度与管理层的妥协,使得布鲁姆在管理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预见,未来几个月将是决定大众集团命运的关键时期,布鲁姆是否能有效地调和各方利益,稳定集团局势,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观察点。

总结与展望

大众集团目前面临的管理层危机,实际上折射出传统汽车巨头在产业变革中的困境。在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业务与新兴技术的投资,如何在工会和投资者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都是摆在大众集团面前的难题。

奥利弗·布鲁姆是否能成功解决当前的危机,仍然悬而未决。无论是工会的压力,还是保时捷的市场困境,都要求布鲁姆做出重要的决策。如果他无法在这场权力博弈中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不仅将影响他的职业生涯,也可能决定大众集团未来几年的战略走向。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