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渭河,西安经开区的智能工厂便开始了忙碌的运转。在这里,机械臂精准挥动,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悄无声息地穿梭,而生产线上的汽车则如流水般不断
随着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渭河,西安经开区的智能工厂便开始了忙碌的运转。在这里,机械臂精准挥动,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悄无声息地穿梭,而生产线上的汽车则如流水般不断成型——这一切展现了西北汽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西安经开区,已然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支柱,带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西安经开区以2460亿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的第一方阵,展现出其强大的经济活力。在这其中,汽车产业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为陕西省唯一集“商用车+乘用车”双龙头企业于一体的汽车产业基地,经开区已形成60万辆整车的年产能,集聚了超过4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百余家,构建起了完整的汽车产业生态圈。
西安经开区正通过“双链并进”的战略,不仅推动整车制造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零部件和研发的协同进步。如今,这里的汽车产业已经不仅仅是“制造”,而是“智造”,正在朝着更高、更智能的方向进化。
双龙头引领高端智能制造
走进西安吉利汽车制造基地,这里仿佛是一座未来工厂的典范。工厂内,585台智能机器人在车间内紧密协作,完成焊接、冲压、喷涂等工序,整个生产线几乎没有人工操作。机械臂、无人运输车代替了传统人工,这让生产效率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每一分钟便有一辆新车从生产线下线。作为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的超级智能工厂,吉利西安基地不仅实现了传统制造向无人化生产的跨越,更在全球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进程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不远处的陕汽新能源重卡智能生产基地,同样以其高科技的智能生产线吸引了众多目光。工业机械臂精准抓取、对接重型零部件,智能搬运机器人灵活穿梭于车间,重卡车身沿着高架轨道自动运转,稳稳地停在装配工位旁。作为陕西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陕汽已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重卡生产基地之一,持续为全球市场提供高品质的重卡产品。
双链并进:助力产业链协同发展
西安经开区不仅依托吉利和陕汽两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还通过“链式集群”的模式,推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双链并进”,经开区形成了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从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到研发创新,每一环节都在高效协作中推动着区域经济的腾飞。
在这条产业链上,零部件供应商与整车制造商的协同关系日益紧密。华域赛科利车身与吉利工厂的车身总成生产仅需15分钟即可送达总装车间,陕汽与延锋座椅的合作,则将智能座舱的研发和生产效率提升至新的高度。这些高效协作的背后,正是西安经开区“半小时产业圈”高效运作的成果。
随着更多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入驻,西安经开区汽车产业的集群效应愈发明显。2024年,西安经开区泾渭工业园的汽车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7.37亿元,同比增长13.3%。这一成果标志着西安汽车产业的强劲增长,也意味着其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营商环境助力产业腾飞
西安经开区的成功不仅仅来源于产业的协同与创新,还得益于其优质的营商环境。为了支持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经开区不断优化政策扶持、创新服务与要素保障,确保企业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快速成长。通过“1+2+N”三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企业可以享受到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除了便捷的政务服务外,经开区还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确保了各类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保障。
这种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也增强了企业在经开区投资的信心。近年来,许多大型企业在此扩能或投资新项目,进一步提升了西安汽车产业的竞争力。陕汽、采埃孚、西安拓普等企业的扩能项目,展示了经开区在营商环境上的巨大优势,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西安经开区通过“双链并进”的战略,有效促进了整车制造与零部件配套的协同发展,不仅推动了西安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西安将以汽车产业为支点,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书写出属于西安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