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理想汽车在其新款车型i8的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引发广泛关注的碰撞视频。在这段视频中,理想i8首先展示了其电池系统的抗划伤能力。人员用钢钩、尖锐物等对车辆底
最近,理想汽车在其新款车型i8的发布会上,播放了一段引发广泛关注的碰撞视频。在这段视频中,理想i8首先展示了其电池系统的抗划伤能力。人员用钢钩、尖锐物等对车辆底部进行猛烈刮擦,但理想i8的电池包依然保持完好,没有出现起火或熄火现象。这一本应体现其在电池安全方面的技术成果,是理想近年来在电动车安全技术投入的缩影。然而真正引发讨论和争议的,并不是这部分,而是视频的下半段:一场让人震惊的“重卡对撞”。
视频中,理想i8竟然被安排与一辆东风柳汽旗下的乘龙重型卡车进行正面碰撞。这辆重卡质量接近八吨,在通常的印象中,其车体坚固程度远胜于普通乘用车。出人意料的是,理想i8在碰撞中竟然占据了优势:重卡被直接撞得四轮腾空,车头严重变形,甚至整个车架也有明显撕裂。而理想i8的车头虽然有所变形,但结构整体保持完整,A柱和驾驶舱几乎没有塌陷。画面极具冲击力,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一时间“理想i8能撞飞重卡”的话题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榜。
不过,正当不少人惊叹于理想i8的“钢筋铁骨”时,事件的发展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转折。很快,视频中出现的重卡品牌方——央企东风柳汽,公开发布声明,严肃回应此事。在声明中,东风柳汽对理想汽车表示强烈谴责,认为其以之名误导公众,利用视频对比手段进行不当营销。这种未经协商、未经专业验证的极端,不仅对东风柳汽造成了品牌影响,更对消费者产生了潜在的错误引导。尤其是在视频中并未明确列出碰撞条件、速度、车身配置等关键参数,使得结果缺乏可信的可比性。
东风柳汽在声明中特别强调自身的央国企身份,并指出其产品设计、生产均严格依照国家标准执行,安全性能经过国家权威机构认证检测。这番回应,既是对理想的强硬警告,也是对外界传递的一种立场信号:国家企业的技术不容任意歪曲,尤其不能被拿来作为博流量的“工具人”。央企的正面发声,也让整个事件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舆论重心从“理想技术强”逐渐转向了“理想营销方式是否得当”。
本来,这场若能专注于理想i8在电池安全和结构设计上的进步,或许能够为品牌积累一定口碑。可惜的是,理想似乎更倾向于用极端对比的方式来制造话题和冲击力。殊不知,这种近似“炫技”的展示,不仅模糊了技术本身的客观评价,还极易触发行业对立情绪。特别是在被选中作为对撞对象的,是一家背景深厚、信誉良好的央企,这种行为更显不智。
其实,这种对撞本身在技术上并非不能进行,但前提必须是双方信息透明、参数公开、具备足够的工程学分析基础。而理想汽车在这场中并未公开碰撞速度、碰撞角度、重卡是否带载、是否有改装等关键细节,使得整个呈现出一种“造势大于科学”的氛围。从效果来看,理想虽然赢得了短暂关注,但也失去了不少技术受众的信任。这种以制造争议为目的的宣传,无疑削弱了自身在高端电动汽车领域积累的专业形象。
东风柳汽的声明发出后,不仅在业界产生了回响,也引来了监管层与媒体的关注。有业内专家指出,理想此次的做法存在操作边界模糊、行业伦理失守的问题。即便其技术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应通过“踩同行”的方式来强调自身优势。更有行业资深人士表示,新势力车企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意识到“破圈”不等于“越界”,在公共传播中应始终坚持理性、真实、尊重的原则。
这一事件也再次提醒广大车企,在自媒体时代,品牌传播的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技术宣传的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认识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性能等核心价值,而不是制造话题和对立。尤其是在涉及行业合作、供应链上下游关系、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车企之间的彼此尊重才是良性发展的基础。此次理想与东风柳汽的摩擦,不只是一次传播风波,更是一次关于行业底线的公开讨论。
回到事件的本质,理想i8本身并不缺乏技术亮点。无论是电池防刮层的保护效果,还是整车抗冲击结构的设计,实际上都具备一定的研发价值。理想完全可以用数据说话,用工程图纸、第三方检测报告等形式来佐证其安全性能。但遗憾的是,选择了以一场“视觉冲击强烈”的对撞作为传播核心,最终却陷入了“恶意炒作”“误导宣传”的负面形象之中。
可以说,这一次理想确实是惹错了对手。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被拿来做“陪衬”,更不是所有观众都会为极端画面喝彩。特别是当对方是一家有制度、有标准、有影响力的国家级企业时,其背后代表的是更多层面的利益和形象。惹恼这样的对手,不仅难以全身而退,还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行业不信任甚至监管跟进。
理想汽车此次视频本意是展示产品安全,却因手段激进、方式不当,引发央企东风柳汽的强烈反弹,进而在行业和舆论中掀起波澜。事件再次证明,技术是车企发展的基石,宣传则是品牌建立的手段,而当手段超越了道德与伦理的边界,即便拥有再强的技术,也难以真正赢得市场的尊重。今后的理想,需要在更稳健的传播策略中,重新寻找与公众和行业之间的信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