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海鲜,作为许多人餐桌上的美味,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一直以来都深受食客喜爱。从鱼、虾到贝类,它们的美味无疑给不少人带来了极大的享受。正因为其鲜美,许多人
海鲜,作为许多人餐桌上的美味,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一直以来都深受食客喜爱。从鱼、虾到贝类,它们的美味无疑给不少人带来了极大的享受。正因为其鲜美,许多人在处理海鲜时往往疏忽大意,却没意识到其中潜藏着不小的健康风险。近日,广东深圳的一名市民刘先生就因一场不经意的意外,成为了这一风险的受害者。
那天,刘先生买了两条珍珠斑,准备将它们处理好,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就在剖鱼时,鱼突然蹦动,刘先生的手指被鱼的鳍划破了。虽然伤口很小,只是皮肤表面的一道小口子,刘先生也未太在意,处理海鲜。可不久后,他的手指开始肿胀,并且出现了肌肉酸痛和低烧等症状,整个手指肿胀得如同气球一般,严重程度令他不得不前往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刘先生感染了海洋创伤弧菌。所幸,医生及时进行了治疗,最终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创伤弧菌,这种被广泛称为“食肉菌”的细菌,因其能够侵蚀人体组织、迅速引发坏死性筋膜炎,死亡率极高而名声在外。感染创伤弧菌后,细菌会攻击人体的脂肪和筋膜,迅速扩散。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可能导致中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这种细菌的危险性不可小觑。研究表明,创伤弧菌感染后,48小时内死亡率便可达到50%以上,若超过72小时未接受有效治疗,死亡率几乎可以接近100%。
创伤弧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感染人体。人体有伤口时,若接触到含有创伤弧菌的海水或海洋生物,便容易感染此菌。生吃贝类,尤其是牡蛎等海鲜,若其被创伤弧菌污染,也容易导致感染。由于创伤弧菌在温暖的咸水或微咸水环境中繁殖得特别迅速,一些海鲜因生长在此类环境中,极有可能携带这种致病菌。
事实上,海边的“赶海”活动,近年来在一些沿海城市成为了新兴的娱乐项目。在退潮时,人们会沿海岸线寻找被海水冲上岸的海洋生物,如贝类、螃蟹等。虽然这一活动看似轻松有趣,但其背后的潜在风险却是不可忽视的。赶海时,若不小心受伤,伤口接触到创伤弧菌污染的海水,极易导致感染。尤其是一些海鲜,除了可能携带创伤弧菌外,还可能含有海分枝杆菌等致病细菌。如果海分枝杆菌进入体内,可能引发慢性皮肤感染,治疗过程复杂且漫长。
医生提醒,处理海鲜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佩戴手套处理海鲜,避免直接接触海鲜或海水中的有害物质。如果不慎受伤,应及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消毒并及时就医。尤其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免疫力较弱的人群,更应该加强预防,避免直接接触海水或生吃贝类等海鲜。
赶海的朋友们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时,也应注意保护自己。尤其是有伤口的游客,最好避免参与这一活动。如果在赶海过程中受伤,务必立即清洗伤口并消毒,防止创伤弧菌等细菌的入侵。而一旦出现伤口局部肿胀、发热等症状,应立刻前往医院就诊,告诉医生自己曾接触过海水或海鲜,以便及时做出正确判断。
对于爱好海鲜的朋友来说,最重要的防护措施便是确保所食用的海鲜经过充分加热。创伤弧菌及其他病菌大多在高温下无法存活,海鲜务必煮熟煮透,尤其是牡蛎、蛤蜊等常见的生食海鲜,更是需要特别注意。
虽然海鲜美味且营养丰富,但它也带来了不少健康隐患。我们在享受美味的不能忽视这些潜在的危险。通过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海鲜的处理和食用过程安全无忧,才能更好地享受海鲜带来的美好体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处理伤口,才能有效避免创伤弧菌和其他有害细菌的侵扰。
下一篇:喝粥养胃的科学与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