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熊导航 >   正文

2025年车市“成绩单”揭晓:比亚迪未达四成目标,问界陷销量泥潭,谁在接近淘汰边缘

导读:2025年时间已经悄然过半,而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却越发白热化。从年初到现在,几乎每一家车企都在绷紧神经试图追赶目标,但现实却远比预期残酷。一些曾经风头无两的品牌

2025年时间已经悄然过半,而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却越发白热化。从年初到现在,几乎每一家车企都在绷紧神经试图追赶目标,但现实却远比预期残酷。一些曾经风头无两的品牌,如今销量跌破底线,甚至濒临崩盘。这个行业的激烈内卷,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战那么单纯,而是一场事关生死的品牌生存战。所有的热闹、喧嚣和新车发布的光鲜背后,是一张张令人心惊的半年成绩单

 

从今年的整体数据来看,在被统计的19家主流车企中,只有5家完成了全年目标的45%以上。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二的企业,连半数都没达成,而最末尾几家更是陷入销量泥潭难以自拔。这一现象,已经足以反映整个行业面临的巨大压力——产品扎堆、用户审美疲劳、技术跟风模仿、利润空间压缩,再加上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政策逐渐收紧,让每一辆车的销售都变得更加艰难和不确定。

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小鹏汽车的表现算得上意外中的惊喜。它并没有盲目地设定虚高的销量目标,而是设定了一个相对务实的38万辆任务。截至目前,小鹏已经完成了51.84%,成功抢占了完成率榜首的位置。从去年开始,小鹏便开始调整战略,不再一味讲技术概念和PPT,而是回归到产品和市场本身。今年新发布的小鹏P7和小鹏G7,都在设计、配置和智能体验上取得不小突破,市场反馈热烈,成为品牌销量增长的重要支撑。

 

而吉利汽车也表现不俗。上半年销量达到140.9万辆,完成率为46.97%,在目标设为300万辆的前提下,这个数据已经说明了吉利整体运营的稳健和市场接受度的提升。尤其是极氪的重新整合回归,进一步增强了吉利在新能源和高端智能电动市场的产品力,形成更具效率的内部协同。作为一家传统车企,吉利的战略转型速度相对迅速,也体现出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

同样进入前五的还有上汽集团、中国一汽和长安汽车,这三家均完成了45%左右的销量目标。它们虽然整体节奏没有特别激进,但依托庞大的产业链体系和渠道资源,依然保持了一定的市场稳定性。在行业普遍降价的背景下,这几家企业并未出现明显断层,说明传统车企在面对新能源浪潮时,并非束手无策,而是逐步找到了适合自身的过渡路径。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零跑汽车,它几乎成了2025年的最大黑马。在竞争激烈的造车新势力中,零跑凭借精准的产品布局和极具性价比的定位快速突围。7月份新车B01上市后,仅三天锁单就突破万台,当月交付总量也突破5万辆,强势登顶新势力榜首。这说明,即便在市场趋冷的大背景下,精准满足用户核心需求依然能够引爆销量。而小米汽车也不容小觑,凭借YU7的量产交付,已完成42.86%的目标,后续若节奏得当,有望冲击全年35万辆的目标。

反观比亚迪的表现,则远没有达到市场预期。虽然它依然是整个行业的销量巨头之一,但在设定了550万辆的年度目标之后,目前仅完成214.6万辆,完成率为39.02%。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成绩是在连续大幅降价的背景下获得的,这意味着其市场潜力并没有随着价格调整而释放出应有的增长动能。比亚迪目前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销量增速放缓,更是品牌势能和市场信心的考验。盲目的价格战,正在逐步稀释其品牌价值。

 

理想汽车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它年初制定了64万辆的销量目标,但上半年仅售出20.4万辆,完成率为31.88%。尽管新推出的理想L6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但并未如预期那样带动销量的大幅跃升。更雪上加霜的是,理想i8在碰撞中的表现引发大量负面舆论,用户对其安全性的质疑也直接影响了市场信任度。对于一个高度依赖品牌口碑的新势力而言,这样的信任危机几乎是致命的。

至于排名靠后的几家企业,现状可以用岌岌可危来形容。智己汽车虽然年目标仅为10万辆,但半年只完成了21%,即便即将上市的智己LS6配置出色,综合续航突破1500公里,快充性能强悍,但想依靠一款车在短时间内扭转整个品牌的低迷走势,并非易事。而且在竞争对手不断加快推新、布局多款产品的前提下,单点突破往往无法应对全线溃退的风险。

 

鸿蒙智行更是难上加难。100万辆的年度目标,在上半年仅实现20.6万辆的销量,完成率不足21%。旗下包括问界、智界、享界几大品牌,目前都尚未打造出绝对意义上的走量车型。下半年虽然计划推出尚界H5,并试图以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但从目前节奏和产品认知度来看,这一目标依然难以企及。作为一个初期就承载极高市场预期的品牌,鸿蒙智行目前的表现显然未达公众期待。

 

广汽埃安则跌到了谷底。2025年的年度销量目标定在100万辆,但截止目前仅完成了15.23万辆,完成率也就只有15.23%。这个数字甚至低于去年同期,几乎可以肯定,今年最终可能连30万辆都难以实现。作为曾经的网约车之王,埃安过于依赖低价与单一市场,导致在整个消费结构变化的大环境下反应迟缓。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后,它未能及时进行有效转型,也未能在C端市场构建起稳定的品牌信赖,如今销量断崖式下滑,正是过去路径依赖的代价。

 

看完这些车企的上半年表现,很多人心里或许也有疑问,为什么连比亚迪、鸿蒙智行这些曾经的明星品牌也开始陷入瓶颈?归根到底,是整个行业到了一个不得不优胜劣汰的临界点。过去靠补贴、靠声量、靠低价获取市场红利的时代已经结束,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稍有滞后就会被市场淘汰。

 

今年的上半年,是车企之间一次真实的期中考试。有的企业稳扎稳打,走在正确的节奏上;有的企业在高估市场潜力后高开低走;还有的企业在新一轮洗牌前夕,已经走到了淘汰边缘。车市不是没有机会,但绝不会给懒散者、幻想者留退路。接下来的几个月,将是决定多家企业命运的关键期,而在这场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比拼中,谁能活下来,才有资格谈未来。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