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升温,动力蓄电池这一核心部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再次成为市场与监管部门的关注重点。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市内生产的电动汽车
2025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升温,动力蓄电池这一核心部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再次成为市场与监管部门的关注重点。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市内生产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进行了最新一轮的监督抽查。抽查结果显示,所检的两个批次产品全部合格,未发现不符合标准的项目。这一结果既彰显了被抽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体现了上海市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监管方面的严谨态度与持续推进。
本次监督抽查依据《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编号:SHSSXZ0202-2025)组织实施。作为2025年最新版本的实施细则,该标准较以往更加强调动力电池的性能稳定性与安全风险防控,涵盖了诸如循环寿命、电性能一致性、高温与低温适应能力、系统热稳定性等多个关键技术参数。由此来看,本次抽查并非形式化的检查,而是实打实的全链条、全环节质量审视,体现出监管系统在标准层面的升级与执行力的强化。
抽查覆盖的两个样品分别来自上汽大众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和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领域各具代表性。上汽大众所提供的样本为磷酸铁锂电池,型号为BATTYPV124,生产日期为2025年6月4日。特斯拉则提供了一款型号为E1A的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系统,生产日期为2025年5月15日。从企业背景到技术路径,这两家公司的产品代表了中国本土合资企业与外资独资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制造水平与质量控制体系。
就检验过程而言,监管部门秉持严谨、客观、公正的原则,结合现行检测技术与国家标准对样品进行了多项。从单体电芯的一致性到系统级的能量效率,从过充保护到极限工作温度模拟,每一个环节都层层把关,不留死角。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抽查还特别关注了新型材料的热稳定性与电化学反应活性,这是近年来在业内频繁引发讨论的技术焦点,也是评判电池长期使用风险的重要指标。
最终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两批次样品在所有项目中均未发现质量问题,全面符合《实施细则》规定。这一结果既反映了企业对于生产环节的精细管理,也印证了当前动力电池产品在工艺成熟度与技术稳定性方面已步入新阶段。例如,上汽大众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在低温工作状态下依然能保持良好放电性能,而特斯拉的锂电系统在高倍率充放电中表现出优异的效率和稳定性。这些细节为电动汽车整车性能的持续发挥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监管角度看,这类定期抽查不仅是一种质量监控手段,更是一种制度性约束和行业导向。尤其在动力电池行业快速扩张、产能加速释放的背景下,一次抽查的背后,实则折射出政府对于产业发展方向与产品质量底线的双重把控。通过持续开展标准化、制度化的抽查行动,不仅提升了市场准入门槛,也有效倒逼企业优化供应链、完善内部品控体系,真正做到“以检促改”“以检促优”。
2025年版的《实施细则》也对抽样方式、检验项目和数据处理方式进行了更系统化的设计。此次抽查不仅覆盖了生产企业环节,同时也延伸至产品在流通市场中的销售路径。虽然官方未披露具体销售平台信息,但从过往经验看,包括电商平台、大型汽车商场、专营经销网点等,均是被抽样的重要对象。这一全链条的监督机制,也意味着产品质量不再是单点控制,而是系统协同下的全过程监管。
行业层面来看,上海此次监督抽查结果的“全合格”并非偶然。一方面,两家被抽查企业均属于行业头部,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中国动力电池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正在持续加强。特别是近年来在材料创新、工艺标准化、自动化制造方面取得的成就,为电池产品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动力电池的使用强度也在不断增加,安全性需求将进一步上升。消费者对电池系统的信赖不仅基于品牌口碑,更依赖于产品本身的真实性能。上海本轮抽查所释放的合格信号,将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升用户信心。更重要的是,在产品质量与监管机制同步提升的双轮驱动下,未来的动力电池行业将在良性竞争中走向更加高效与可靠的发展路径。
可以预见的是,上海市将推进类似的质量抽查工作,并不断扩大抽查产品范围,涵盖更多技术路线与品牌类型。随着《实施细则》的进一步细化与推广,不仅上海,全国其他地区的监管也将逐步与之接轨,形成覆盖更广、标准更高、执行更严的监督网络。
此次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的监督抽查,不仅展示了上海市场监管体系的成熟运作能力,也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了清晰的质量对标样本。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速重塑、技术路径快速演进的关键节点,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全面开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结果看,“两个批次、全部合格”是阶段性的胜利;从长期看,这更是一种质量理念在行业内的生根发芽,为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