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周静怡,42岁,是深圳一家综合医院内科的资深医生,从医近二十年。她每日清晨六点半起床,简单用几口早餐便匆匆赶往医院,开始繁忙的门诊与查房。上午是人满为患的门诊,
周静怡,42岁,是深圳一家综合医院内科的资深医生,从医近二十年。她每日清晨六点半起床,简单用几口早餐便匆匆赶往医院,开始繁忙的门诊与查房。上午是人满为患的门诊,下午是查房、写病历、带教学生,常常忙到夜晚八九点。夜班成为常态,偶尔还会连续熬夜。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身体疲惫不堪,她常以为头痛、心悸只是劳累所致,偶尔服用止痛药缓解,却从未系统检查。晚餐多在医院食堂解决,工作间隙喝速溶咖啡提神,查房时随手啃几口面包或喝几口凉水,这样的生活状态持续多年,身体潜藏的危险无人察觉。
2021年11月12日下午三点半,连续工作六小时后的周静怡正在办公室整理病历。手指因长时间书写微微发麻,眼睛因盯着电脑屏幕而酸胀。突然,左侧太阳穴传来钝痛,最初像轻微脉动,但几分钟内迅速加重,痛感沿颞部延伸至后枕。她放下笔,用手揉捏疼处,却感疼痛像被无形力量牵引,额头冒汗,空气闷热。尝试起身倒水,颈部却僵硬,转动困难。呼吸急促,胸口仿佛压着重物,心跳沉闷。呼喊同事时,舌头不听使唤,仅吐出含糊音节。几分钟后,疼痛骤然增强,每一次跳动都如深处钻出的刺痛扩散至面颊与眼眶,视线出现暗影,文字扭曲。腹部翻腾,胃中灼热酸意上冲,喉咙疼痛,恶心感占据全身,她凭本能冲向洗手间,双腿发软,脚步踉跄,呕吐剧烈。
呕吐过后,周静怡虚弱到几乎无法站立,手指颤抖,镜中映出的脸色苍白如纸,额头冷汗密布,发丝湿黏,眼神空洞。努力深呼吸,却感觉空气无法顺畅进入肺部,耳鸣如潮水般逼近。试图直起腰时,眩晕感袭来,全身肌肉失去协调,双腿发软,视线迅速变暗。她本能伸手抓住什么,但手臂无力,身体随即倒在冰冷地砖上,剧痛与冰冷交织,意识彻底陷入黑暗。几分钟后,同事发现她昏倒,立即呼叫急救,送往急诊抢救。进入抢救室时,周静怡面色惨白,额角冷汗未干。监护仪显示血压162/104 mmHg,心率118次/分,血氧降至91%,神经查体提示左瞳孔4.5毫米、右瞳孔3.2毫米,对光反应迟钝,颅内压升高迹象明显。
头颅MRI显示左颞叶深部约7毫米不规则高信号影,周围水肿明显,未见大面积出血。紧急MRA提示左颞叶动静脉畸形,血管走行紊乱,局部供血压力升高。医生与家属沟通后,决定进行血管内栓塞术,通过导管释放栓塞材料阻断异常血流。术前检查显示血钠138 mmol/L、血钾4.1 mmol/L、肌酐62 μmol/L、凝血时间正常,适合手术。术中全麻下经右股动脉置管,影像引导下导管进入颅内畸形血管团,分段释放栓塞材料,阻断异常通路。手术历时四小时,出血约60毫升,生命体征稳定。术后复查造影显示异常血管影消失,供血通路恢复正常,周静怡被送入ICU严密观察,防范再出血与血管痉挛。
在ICU住院三天中,医护团队持续监控血压、心率及神经反应,血压逐步稳定在130/85 mmHg,呼吸平稳,瞳孔反应恢复正常。复查未见新出血或明显并发症。第四天转入普通病房,医生指导逐步活动、清淡饮食,限制使用刺激性药物。住院期间,丈夫每日陪护,记录饮食与服药时间。主治医生反复强调避免过度劳累和夜班,保持规律休息。随着恢复,头痛次数明显减少,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出院前,医生叮嘱三个月内禁止剧烈活动,强调情绪管理,提醒家属调整生活环境,减少加班与夜班。饮食需低盐、少油、戒酒,多食新鲜蔬菜和优质蛋白。药物使用必须遵医嘱,定期复查MRI和MRA。周静怡答应遵从建议,明白唯有改变生活方式才能避免复发。
出院那天,周静怡将抽屉里的止痛药全部丢弃,重整作息,每晚十一点前休息,晨起散步半小时,饮食清淡,减少咖啡摄入。工作中学会分担任务,不再承担过重负荷。曾经的急躁与倔强被谨慎取代,她重新学会节制。时间流逝,2022年2月复查MRI显示颅内血管团完全闭塞,未见异常新生血管,血压稳定在125/82 mmHg,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指标均正常。医生肯定恢复结果,同时强调规律复查与休息。周静怡终于露出轻松笑容,感受生活正逐渐恢复平衡,但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
2024年11月22日晚十点,值完门诊后,她再次在办公室整理病例。连续工作十小时,身体疲惫,揉额头时感到轻微胀痛。起初以为是久盯电脑导致,喝几口温水后工作。十分钟后,疼痛迅速加重,波及整个颞部和后枕区,胸闷、头重,桌上的病例表格在视野中扭曲。呼吸急促,额头渗汗,手指微微颤抖,无法稳握笔。疼痛由钝转刺,如细线在颅内拉扯,眼前光线逐渐暗淡。她勉强站起,扶桌移动,突然胃部翻腾,剧烈呕吐,呛入气管引发剧烈咳嗽,脸色惨白。随后全身肌肉僵硬,手指蜷曲,呼吸急促,面色青灰,几秒后身体完全失去力量倒地。夜班同事闻声赶来,立即报警求救。
急诊抢救中,监护仪报警声不断,血压降至90/50 mmHg,心率时快时慢,血氧不足85%,血气分析提示严重缺氧与代谢性酸中毒。头颅CT显示左颞叶大片低密度区,周围水肿广泛,脑室受压,中线移位约13毫米,提示脑疝形成。她被迅速推进ICU,导管插入气管,启动呼吸机,血压持续下降,血氧维持在危险边缘,心电图波形越来越微弱。医护团队紧急开展心肺复苏,推注肾上腺素和阿托品,使用除颤仪多次放电,但心电波形未恢复正常。经过连续三十分钟的全力抢救,凌晨一点二十五分,医生最终宣布临床死亡。现场弥漫着刺鼻的酒精、汗味和机械声的冷冰,医护人员神情凝重,沉默无声。
周静怡丈夫接到噩耗时,几乎瞬间跪坐在地,喉咙断续发出哽咽声,回忆着妻子自律、健康的生活习惯,仍不敢相信事实。他回想她不抽烟、不饮酒、作息规律、饮食清淡,从未忽视体检,也严格遵医嘱复查,却依然无力回天。科室医生对此病例进行了多轮讨论和分析,从术后影像到日常生活情况,无异常迹象可循。大家深知,这类隐匿风险极高的颅内血管事件,往往没有明显诱因,也无法提前预警,医者无常,警示深刻。
这一事件提醒所有人,即便生活健康、规律作息、定期复查,颅内血管异常仍可能突发,尤其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医者自身亦需对身体保持高度警觉,避免习惯性忽略症状。周静怡的悲剧,是对每一位医生及公众的警钟:健康无常,生命脆弱,任何长期忽视身体信号、依赖应付式生活的行为,都可能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