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运营 >   正文

福州台湾会馆:两岸情缘的见证与桥梁

导读:福州台湾会馆,作为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象征,位于福州的三坊七巷黄巷。它不仅是一个展示闽台文化的场所,更是两岸人民心灵的纽带。这里,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互动交织在一起

福州台湾会馆,作为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象征,位于福州的三坊七巷黄巷。它不仅是一个展示闽台文化的场所,更是两岸人民心灵的纽带。这里,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互动交织在一起,成为两岸民众文化认同与情感交融的重要平台。

步入会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富有浓郁客家文化气息的展品。传统的客家灯笼在空中摇曳,象征着富贵和吉祥的牡丹花布装饰着展厅,陶瓷、竹艺、油纸伞等民间工艺品也在这里展示。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两岸人民共同的传统与情感。这些展品所展示的,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两岸文化共通的记忆和情感的纽带。

福州台湾会馆并非单纯的展览空间,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见证了两岸人民的共同历程。馆内的一副楹联,闽海钟声启发性灵数百载,中华文运绵延道统五千年,生动地诠释了两岸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从明清两代开始,台湾学子便需赴福州参加科举考试,这种跨越海峡的学术交流,不仅增强了两岸的文化联结,也使得福州成为台湾士子的求学之地。

台湾士子的求学道路从未轻松。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台湾的学子不畏海峡的风浪,远渡重洋,来到福州进行求学。为了解决他们的住宿问题,清朝光绪年间,台湾会馆便应运而生,成为他们在福州的栖息地。历史的印记深深镌刻在这座会馆的每一砖一瓦中,见证了无数台湾士子在这里挑灯夜读、追求功名的奋斗历程。正是在这里,台湾学子通过科举考试,成就了诸如父子、翁婿、舅甥同榜进士等科举佳话,这些动人的故事,至今仍在两岸的文化记忆中流传。

 

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原会馆的旧址早已不复存在,但为了延续这段宝贵的历史,福州市于2018年启动了台湾会馆的复建工程。经过几年的精心修复,新的台湾会馆于2020年正式开馆。复建过程中,福州市广泛征集文物史料,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风貌。为此,福州市台联组织的考察团前往台湾,收集历史资料和文献,为会馆的复建提供了珍贵的支持和帮助。如今,会馆内不仅收藏了大量历史文献,甚至还有一些来自台湾的珍贵文物,如雾峰林家后人捐赠的《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之奏折及札文》等,这些都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新建的台湾会馆,不仅是两岸文化的展示平台,更是一个集学术交流、文化联谊和社会互动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会馆的总面积为1611平方米,展区内分为历史主题展区、当代专题展区和交流活动区等多个部分。每个展区都充分体现了闽台文化的独特性和两岸文化的深厚渊源。尤其是会馆内的连心桥,不仅是视觉上的桥梁,更象征着两岸人民的心灵共鸣。会馆内的一幅幅动态画卷,如《挑灯夜读》和《赴考应试》,生动地再现了台湾士子在会馆中求学的场景,让每一位参观者都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自从2020年揭牌以来,福州台湾会馆成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会馆内的台湾学子重走科举路研习营闽海大讲堂台湾青少年交流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吸引了大量两岸青少年的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为两岸青年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了解对方文化的窗口。会馆还与福州大学、福州台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多场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岸学术界的互动和合作。特别是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等时节,会馆组织了乡亲相爱一家人的联谊活动,进一步拉近了两岸民众的感情。

福州台湾会馆的重建和活跃,见证了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与深化。台湾会馆将肩负起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人民心灵契合的使命,推动两岸关系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蔡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台湾会馆将不遗余力地为两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成为两岸合作与交流的桥梁。

福州台湾会馆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展览的空间,它更是两岸文化情感的承载体。在这里,闽台文化的精髓得到了传承和展示,同时也促进了两岸人民的情感交流。无论是通过展览,还是通过各种交流活动,福州台湾会馆都在为两岸民众架起一座桥梁,让两岸的文化、历史与情感更加紧密地相连。它将发挥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