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2月20日,一封从卢旺达寄出的感谢信,经过两个月的辗转,最终抵达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这封信是卢旺达民众对安凌飞医生的真挚谢意,感激他在为期一
2025年2月20日,一封从卢旺达寄出的感谢信,经过两个月的辗转,最终抵达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这封信是卢旺达民众对安凌飞医生的真挚谢意,感激他在为期一年的援非医疗工作中,凭借扎实的中医技艺,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安凌飞,作为中国(内蒙古)第24批援非医疗队的队员,凭借高超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了卢旺达当地民众心中的“恩人”。他不仅为当地解决了大量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还在推动中医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援非医疗队已走过62年的光辉历程,队员们的足迹遍布非洲大陆,深深扎根于当地的土地之上。而安凌飞的故事,仅仅是这段伟大历程中的一部分。他是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副主任医师,曾参与过无数的医疗援助工作。在卢旺达的这一年,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感动的岁月。
在卢旺达的“中国—卢旺达中医诊疗中心”,安凌飞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面临着不同的医疗挑战。诊室内,针灸和拔罐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安凌飞利用中医的传统疗法,针对当地患者的慢性病、肌肉骨骼疼痛等问题,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无论是斜圆刃针治疗筋骨损伤,还是通过古音律和中医手法治疗失眠,这些创新的中医治疗方法都在当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患者们在治疗过程中,渐渐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与温暖。
对于安凌飞而言,他的责任不仅仅是治疗患者,更是在卢旺达这片土地上传播中医文化。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因此在治疗患者的他也积极参与中医人才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课程,当地的医生们渐渐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安凌飞与队友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医务人员,力求让中医药在这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除了安凌飞外,还有许多医生在这条援非之路上默默奉献,创造着感人的故事。贾岑与他的儿子贾建虹便是其中的典范。作为中国(内蒙古)第6批援非医疗队的队员,贾岑曾在卢旺达的医疗一线工作。三十多年来,他的儿子贾建虹继承了父亲的步伐,成为了中国(内蒙古)第23批援非医疗队的翻译。作为一名翻译,贾建虹的工作从来不轻松,从病情沟通到手术协助,他始终坚守在医疗一线。在这一过程中,他感受到了父亲所说的责任与使命,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援非事业的重要性。
援非医疗队中,杨文慧医生的经历同样令人动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心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她担任着中国第19批援非医疗队的队长。在卢旺达,杨文慧不仅要面对恶劣的医疗环境,还要应对艾滋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每次手术时,她都需要穿上高筒靴和皮围裙,以防万一。这种“时髦”的打扮背后,却是无数次面临生命与死亡的严峻考验。尽管如此,杨文慧始终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患者保驾护航,看到新生命顺利降生,她的心中便充满了满足和欣慰。
卢旺达的民众始终把医生视为“天使”,尤其是中国援非医生,他们带去了希望,带去了生命的奇迹。在这些医生的帮助下,许多原本没有生存希望的患者,得以重新拥有健康与幸福。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但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始终没有退缩。他们为两国人民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也为中非之间的深厚情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援非医疗队不仅仅是在为非洲人民提供医疗援助,更是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一批又一批医疗队员的努力,中医药文化在非洲的传播,已成为两国人民心灵沟通的重要纽带。这些医生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让中医的智慧与治疗理念得以在非洲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中非文化互通的美好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友谊将会更加深厚。援非医疗队的故事也将延续,更多的中国医生将会走向非洲的各个角落,用他们的双手改变世界。无论是在医疗、文化,还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上,中非两国的合作与友谊都将成为全球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从安凌飞、贾岑到杨文慧,每一个援非医疗队员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为中非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加美好的明天。通过这些援助项目,中国不仅为非洲人民带去了医疗帮助,更为世界传递了关爱与和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