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运营 >   正文

惠山东坡题处寻访记

导读:周日,我与一位朋友决定一起挑战惠山经典的“惠山一枝花”线路。三瓣花之后,登上头茅峰的山顶,我已感到力不从心。小腿抽筋,气喘吁吁,眼看自己已经到了体力的极限,这个

周日,我与一位朋友决定一起挑战惠山经典的惠山一枝花线路。三瓣花之后,登上头茅峰的山顶,我已感到力不从心。小腿抽筋,气喘吁吁,眼看自己已经到了体力的极限,这个平日里少有锻炼的人,在这一刻深刻体会到身体的无情。虽然如此,山上的景色如画,眼前的风光依旧让人心旷神怡。

 

最终,我在电视塔附近选择放弃的挑战,朋友一行向上,完成了他们的目标,而我则独自做个行者,依旧不舍地留在这片山脉的怀抱中。虽然体力已经透支,但我仍心生一丝不甘,决定给自己定一个新的目标:不一定要去挑战最难的线路,但至少,再走一段,完成些许的行程。

记得上一次来惠山时,就听说这里有一个东坡题处的石刻,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并没有去。此次既然已经到访,不如顺路去探访那个历史遗迹。于是,我走上了大路,尽管双腿已经很沉重,但心中有着对苏东坡和这片山水的深深向往。

 

沿着路缓步前行,脚步虽慢,但每一步都充满了期待。路边有两个观景台,我停下脚步,稍作休息,抬头望去,太湖的模糊轮廓逐渐显现,虽然不是非常清晰,但它依旧是这片山水最美的点缀。时间仿佛也在这一刻静止,心境逐渐放松,疲惫的身体似乎也感到了宁静。

按照百度地图指引,我知道目标地点还在前方不远,心中默念着,距离越来越近。然而走了几步后,我突然发现,貌似走错了路,原来有一条山路被我错过了。好在前方依然有明显的标识,我转了个弯,朝着目标前行。

 

走到三茅云宫时,台阶依然是一段不小的挑战,但这些台阶和山路对于我来说已不再是难关。一路上,古老的庙宇随风而立,仿佛在低语着它们的历史和岁月,让人忍不住想象,多少人曾在这里驻足、祈愿。

终于,接近山顶时,眼前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指示牌,指向东坡题处。这个地方显得有些不起眼,石刻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标志,远远看去,它就像是隐藏在这片山林中的一个小秘密。作为东坡迷,我心中不禁一喜,虽然这个地方并不如我所想象中的那么显眼,但它无疑承载着一段值得记住的历史。

 

走近石刻,看到上面的文字,取自苏轼的《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诗中描写了苏轼在寒冬腊月登临惠山,眺望太湖时的壮丽景色。他写道: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每每读到这几句诗,我都会不禁陷入遐想。或许在那个年代,天寒地冻,山川湖泊被大自然的力量淹没,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光,山风呼啸而过,松涛阵阵。苏轼站在山巅,极目远眺,内心的那份孤独与辽阔,恐怕无人能够真正体会。石刻的每一字每一句,仿佛把他那时的心境、景色都凝固了。

 

当我走近这块石刻时,心中却有些许失望。石刻虽然清晰,但并不精致,远不如我所期望的那样标志性。相比于其他古老的石刻,它的存在似乎有些简陋,未能展现出应有的历史气息与文化底蕴。南边不远处,还有一块更加宏伟的石刻,名为三吴第一峰,由明代万历年间的秦致舜所刻,它的气势与历史厚重感,显然更为震撼。

 

事后,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才得知,东坡题处的石刻并非最初的原件,而是2011年才立的一个新刻。这样一来,或许可以理解它为什么不像预期中的那么古朴。毕竟,它是在现代社会的手笔下刻画的,而非千百年前的匠心之作。

 

尽管如此,这次的旅程依然让我感到满足。虽然石刻的质朴让我有些失落,但能够亲自走到这里,看到这段历史,我依然感到收获满满。尽管体力消耗巨大,但心灵却因这次经历而得到了滋养。

 

未来或许还会再来这个地方,也许那时,我会再次思考这块石刻的意义,或者能发现它背后更多的故事。每一次的旅行,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探索,哪怕是简单的一段山路,也承载着我们对历史与文化的追寻。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