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位于休宁县的齐云山风景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了古树名木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的典范。齐云山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且在古树名
近年来,位于休宁县的齐云山风景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了古树名木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的典范。齐云山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且在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逐步实现了科学管理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为了确保这些自然和文化的瑰宝得以延续,齐云山景区在不断强化保护措施的也积极探索其与文旅产业的结合,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体验。
齐云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优越,林木资源得天独厚。据统计,齐云山区域内现有20余类116株古树名木,其中包括1株国家级名木、3株一级古树、7株二级古树和105株三级古树。这些古树名木的年龄普遍超过400年,见证了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这些珍贵树木的保护,齐云山景区与林业部门联手展开了全面的摸排和监测工作,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并且依据树木的种类、年龄及保护级别,更新了古树的“身份证”,确保每一棵古树都有精确的档案记录。
齐云山景区始终秉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强化古树名木的日常管理。在落实“林长制”的基础上,景区还与齐云山林业站签订了管护责任书,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古树名木进行详细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专门的保护设施,齐云山确保了所有古树名木都能得到系统化的保护。景区还建立了山林巡护和应急处置机制,特别是针对秋冬季节的火灾防控工作,齐云山有效避免了山林火灾的发生,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
为了提升古树名木的保护效果,齐云山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进行古树的病虫害防治。通过打孔注药、线虫防治等手段,齐云山对54000余株树木进行了有效治理。景区还推行了“一树一策”的个性化保护措施,为每棵古树量身定制防护方案,对濒危树木进行科学的复壮和保护,如防腐处理、植株支撑、土壤改良等,为古树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这些精准的保护手段,齐云山的古树名木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在保护措施不断加强的齐云山景区也在积极挖掘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推动其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齐云山不仅注重古树的生态功能,更加重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古树名木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说,使它们成为了景区的重要文化符号。例如,齐云山的古榔梅树已有570多年的历史,其传说源自明朝时期。这棵树原本是齐云山的道人从湖北武当山移植过来的,见证了两座文化名山的渊源与友谊。在齐云山景区,导游们会在榔梅树下向游客讲述这段传奇故事,使游客在享受自然景观的能够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齐云山的榉树也在近年来成为了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榉树高30米,主干围4.2米,雄伟壮观,树冠如同华盖一般,格外引人注目。当地传说中,榉树有着“中举”的寓意,象征着学业有成。在齐云山的风景区,榉树被赋予了状元文化的内涵,成为了游客祈福和祝愿的地方。每年春节,游客们会在榉树下背诵古诗,抽取状元签,进行“状元祈福”,并与古树合影留念。这些活动使得榉树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成为了景区文化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双重推动下,齐云山景区逐步形成了“宜游、宜玩、宜疗、宜居”的生态康养旅游业态。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齐云山成为了游客心中的理想目的地。景区先后获得了“安徽省森林康养基地”、“安徽省避暑休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深受游客青睐。2024年,齐云山的游客人数达到了160余万人次,这一创新型文旅模式为齐云山的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齐云山的古树名木,作为自然界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和创新的文旅融合,齐云山不仅守护了这些古老的“绿色文物”,还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齐云山将探索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旅游魅力的项目,为游客提供一个更加丰富的精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