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运营 >   正文

尘封十年后,陈家祠东广场焕新亮相,成为老城区新休闲地

导读:随着春光的到来,广州市荔湾区的陈家祠东广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历时十年的沉寂,在2025年1月完成的复绿与景观改造让这个曾因地铁建设封闭多年的广场,如今焕然一新

随着春光的到来,广州市荔湾区的陈家祠东广场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历时十年的沉寂,在20251月完成的复绿与景观改造让这个曾因地铁建设封闭多年的广场,如今焕然一新。作为一座紧邻陈家祠的城市绿地,广场的复绿不仅为市民带来了清新的自然景观,也为这片老城区增添了一处新的休闲胜地。

 

跨越时光的短命广场复生陈家祠东广场的历史并不久远。2009年,随着陈家祠周边区域的整治与改造,广场正式开始建设。虽然改造后的广场面积达到3.7万平方米,绿树成荫,复古的石砖铺设和错落有致的绿地也曾吸引不少市民驻足。但随着2014年广州地铁8号线北延段的施工,广场不得不为地铁工程让路。原本短暂辉煌的广场被围墙封闭,成为施工机械和临时设施的存放地。

十年过去,广场的复绿与景观改造终于在20251月完成,广场重新对外开放。对比过去,那片曾一度空荡的土地,如今不仅恢复了自然的绿意,也将岭南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了一个宜人的休闲空间。

 

绿化美景,焕发新活力记者在广场实地走访时,春日的黄花风铃木正迎来盛放期,灿烂的黄色花朵如黄金般点缀在绿树之中,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复绿后的广场内,繁花似锦,各式植物竞相绽放,绿树成荫的步道蜿蜒其中,既适合散步,也适合拍照。特别是在这片新绿地中,市民们享受到了久违的自然美景。

陈家祠东广场不仅仅注重植物的种植,还专门选用了符合岭南特色的树种,如木棉、石榴和桂花等,为市民提供了不同季节的景观变化。无论是盛夏的绿意盎然,还是春日的花开满园,广场都成为了市民放松心情、享受闲暇时光的理想场所。

 

人文与自然的交织,文化空间的延续与以往单纯的公园绿地不同,陈家祠东广场的改造注重了文化的融入与延续。广场内设有非遗文化展示墙和醒狮体验广场,让人们在休闲的感受到浓厚的岭南文化氛围。广场内的文化展示墙特别展示了广府的非遗项目,如醒狮、广绣等,既为游客提供了文化体验的机会,也使得这个空间成为了文化与自然交织的场所。

广场的景墙设计也非常巧妙。为了保持陈家祠古建筑的风貌,广场内的景墙高度不超过4米,设计选用了花叶较为稀疏的树种,既能保证绿化效果,又不会遮挡陈家祠的古老景致。通过精心设计,广场与陈家祠的建筑和环境形成了和谐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广州老城区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完美融合。

 

广场开放后,市民休闲新选择广场复绿后,立即成为了周边居民的日常休闲场所。住在附近的胡叔带着孙子来到广场散步,他笑着告诉记者:以前想要去公园散步,要走20多分钟,现如今只需5分钟就能到这里。这个地方既能欣赏绿意,也能放松心情,真是太好了。

与胡叔有着相同感受的市民不在少数。广场不仅提供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空间,也成为了周边居民社交和休闲的新聚集地。早晚时分,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孩子们在花丛中嬉戏玩耍,整个广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精细设计,确保文化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广场的复绿改造并非易事。工程负责人李格照介绍,广场位于陈家祠的保护范围内,地理环境复杂,尤其是地下是地铁站厅,管网交错,土壤承载力较弱,因此复绿工程面临不少挑战。为了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项目方经过精心规划,选择了适合浅根系植物的树种,并设计了多层次的绿化方案,使得广场既能保持生态多样性,又能顺利承载地铁站下方的特殊环境要求。

 

广场内的一些设计细节也反映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除了非遗文化展示墙外,广场内的景墙、休息亭等建筑也以岭南传统建筑风格为蓝本,色调与陈家祠的黑白灰色调相协调,确保了广场与周边历史建筑的和谐统一。

 

后期管理与维护,确保长久利用关于广场的后期维护,李格照表示,广场开放初期的维护工作将由施工单位负责,待一年后,将移交给金花街道进行全面管理。这一安排将确保广场在日常使用中的安全和整洁,也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休闲体验。

 

广场的后期工作还包括完善休息亭和非遗展示厅等文化设施,预计到3月中旬将竣工。届时,广场将进一步丰富文化功能,并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互动体验。

 

总结陈家祠东广场的焕新改造不仅是一次绿化升级,更是广州老城区文化复兴的标志。从最初因地铁施工而沉寂,到如今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休闲广场,广场的复生展现了城市发展的坚韧与创新。它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休闲场所,也为游客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陈家祠东广场的复绿与改造,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体现,是一座自然与文化和谐共生的城市绿洲。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