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运营 >   正文

穿越历史与记忆的邝冢遗址探寻

导读:在黄河南岸的市中心生活已久,距离济阳仅一河之隔,但这片土地却一直是陌生的面孔。直到某个冬日的清晨,我们怀着对历史的好奇,借由汉代蓍城遗址的探访机会,驶向位于济阳

在黄河南岸的市中心生活已久,距离济阳仅一河之隔,但这片土地却一直是陌生的面孔。直到某个冬日的清晨,我们怀着对历史的好奇,借由汉代蓍城遗址的探访机会,驶向位于济阳区太平街道的邝冢遗址。按照《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所标示的地点,汉代蓍县的遗址大致位于此地。黄河大桥上的车行,正好撞上了冬日清晨那一缕斜阳,穿透河面上蒸腾的水汽,洒在车窗外,仿佛自然的画笔勾画出一幅广阔无垠的画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中的诗句仿佛回荡耳边,那一刻的黄河,低温的水面与阳光交织,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们即将走向的,是那个位于汉朝东北角的蓍城,昔日一个小小的县城。我的手中,正拿着一枚西汉早期的封泥,印记上赫然写着蓍丞之印。这座城,曾经存在过,历史的痕迹依旧可见。

驶过黄河大桥,车窗外的雾气渐渐散去,路上车少人稀,济阳的平原路面显得格外宽阔,树木在两旁拔地而起,给人一种宏伟的视觉冲击。这里的道路,似乎是那种见惯不惊的田野,辽阔而简洁。想象当年的汉代驿卒,骑马奔腾于此,哪种景象便在眼前浮现。平原的阡陌纵横交错,随处可见宽阔的农田与荒野。我们从历城县出发,直奔蓍县的方向,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向往与期待。

大约三十分钟车程,我们终于抵达了邝冢遗址。遗址四周景象各异,西边是一片新的楼宇建设工地,东侧则是成片的芦苇丛,围绕着废弃的高台废墟——邝冢。传说济阳一带有七十二冢,这些废墟就像是时间的见证者,静静地伫立在这片平坦的土地上。河流的变迁、村庄的兴衰,都在这块大地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在河流的改道间,曾经的村庄繁衍生息,而这些冢子则是这块土地的守护者,见证了世代更迭的历史风云。邝冢便是其中之一,它既是一个遗址,也承载着千百年来的传说和人们的记忆。

遗址北侧的村落,名为大邿城村。如今这里大多是北方典型的砖瓦房和水泥路,朴素却又平静。我们走进村中,遇到了几位闲坐的老人,向他们打听起关于邿国的历史。老人们的眼中充满着岁月的沧桑,他们讲述着每隔六十年,邿国的城墙会显现出来的传说。这个传说被《济阳县志》所记载,而口耳相传的版本与纸面上的记载又有很大的不同。一个传说流传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形态也在变化。不论是怎样的版本,传说中的城墙总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现身,仿佛冥冥之中,这片土地有着与世间不同的缘分。对于那些亲眼见过奇观的人来说,邿国城墙的显现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奇迹的瞬间。而对于村里的老人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与家人、邻里一起度过的温馨时光。

 

随着老人的叙述,我们渐渐理解了蓍城的含义,也开始意识到,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讲述,更是一代代人生活的缩影。那座六十年一显的古城墙,似乎是与乡村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它不仅仅是废墟的象征,也是人们期许未来的象征。老人们讲述的传说逐渐从历史的视野转变为一种文化的记忆,它将过去的辉煌与当下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村主任也为我们讲述了大邿城村的故事,并提到了将来村庄可能面临的拆迁。时代的变迁正在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面貌,城市的扩张悄然侵蚀着曾经的乡村景象。高楼大厦将取而代之,而废墟的故事也将随着村庄的消失逐渐模糊。

站在大邿城村的街道上,听着这些传说与现实交织的故事,我手中的那枚封泥似乎也沉甸甸地蕴含着历史的重压。蓍城,曾经的一个小小县城,它的存在仿佛随着一代代人的生活、传说和记忆悄然消逝。传说和历史的结合,让这片废墟充满了特殊的意义。即使我们最终没有找到那个明确的蓍城遗址,但历史和记忆的交汇点,却在每一位村民口中,每一段流传下来的故事中永远存在。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特意停下来,在黄河新桥旁走了一走。此时的黄河,与清晨的阳光和历史的重压交织,河水缓缓流淌,河滩上静默无声,仿佛一切都已成了过去的记忆。而对于我们而言,今天的旅程虽然没有找到蓍城,但我们收获的是那些散落在废墟中的历史片段与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这些记忆将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无可替代的文化遗产。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黄河的泥沙涌动,也像是过去的岁月不断地推动着未来的发展。即使废墟被城市吞噬,传说与记忆的力量依然会在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中延续,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更加深沉而持久。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