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买车,应该是为了方便生活,提升出行的质量。但如果你买的车,法务部门比售后服务更强,那你就不仅仅是买了一辆车,可能还签了一份“闭嘴协议”。而这个协议,可能会让你在
买车,应该是为了方便生活,提升出行的质量。但如果你买的车,法务部门比售后服务更强,那你就不仅仅是买了一辆车,可能还签了一份“闭嘴协议”。而这个协议,可能会让你在遇到车问题时,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困境。
如今,车企的法务部门在一些品牌中似乎已经超越了售后服务,成为了压制消费者声音的工具。很多车主在面对车辆问题时,去找售后解决,却被告知各种理由无法修复,或者维修过程中总是拖延。更严重的是,试图通过公开渠道曝光问题,反而会被车企的法务团队追究责任。你想发表一个自己的真实看法,甚至只是提出一点点不满,车企就可能通过法律手段,要求你撤回言论并赔偿,轻则罚款,重则甚至要面临官司。
我们不禁要问,车企的法务和售后服务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一些车企的法务团队如此强大?这些企业是不是把消费者的权益放在了什么位置?如果说消费者购买的是一辆车,实际上,很多情况下他们是在购买一个不安定的未来——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尤其是当车主碰到一些车内问题时,售后服务总是显得力不从心,而法务团队却能迅速出面,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更让人不解的是,有些车企并不注重汽车的核心技术,而是在无关紧要的地方耗费大量精力。就拿某些车企的轮毂研究项目来说,车企可以花费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来研究轮毂设计,但谁又在乎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呢?如果一辆车连最基本的三大件都不行,再怎么优化轮毂,岂不是本末倒置?这种车企的思维方式令人不解。
说到这里,很多车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企业并没有什么技术突破,但无论如何,他们的法务部门确实十分强大。试想,你公开评价某品牌车辆时,哪怕只是提出一条小小的建议或抱怨,都会引发他们的法务团队强力回应。可想而知,消费者的自由表达被压制到何种程度。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情况无疑是令人头疼的。你想要表达自己的不满,提出合理的质疑,却要面临车企法务团队的威胁。很多人或许会想:“我可以在网上发布一些真实的评价吧?”但问题是,稍微带有负面情绪的评论可能就会引来巨额赔偿,甚至被告上法庭。你说的可能完全是事实,但在某些车企眼里,这一切都成了“污蔑”,不容忍的行为。
再者,这些车企往往还采取了一种令人讨厌的“持续收费”模式。车主买车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轮“升级”,这一次又是几百块,下一次又是几千块,费用似乎永无止境。消费者感到像是被不断“榨取”,明明是为了便利自己,结果却被无休止的收费压得喘不过气来。购买一辆车,反而成了“为车企服务”的工具,车企赚了钱,消费者却始终无法享受到应得的服务。
这也让我想起了某些车企的“宗教品牌”现象。这些车企似乎更加注重如何用法务来管理消费者,而不是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它们的法务团队比售后更强大,甚至可以随时让你感到自己没有发言权。消费者在购买这些车时,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的麻烦埋下隐患。
很简单,购买汽车时,除了关注车辆的性能和外观,更要关注车企是否能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售后保障。如果你买的车,法务部门大于售后服务,说明这家公司并不真正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买车不是为了让自己陷入法律纠纷,也不是为了让自己被反复收费。购买一辆车,最基本的要求是让车为你服务,而不是让你为车企的利益“买单”。如果你碰到法务强于售后的车企,那你最好考虑清楚,是否值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