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熊导航 >   正文

60天账期考验:三家车企守信兑现,其他企业大面积“失约”

导读:两个月前,汽车行业的几十家车企齐刷刷地签署了一份《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白纸黑字上明确写着“付款周期不超过60天”。当时的场景颇为壮观,几乎每家企业

两个月前,汽车行业的几十家车企齐刷刷地签署了一份《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白纸黑字上明确写着付款周期不超过60。当时的场景颇为壮观,几乎每家企业都在镜头前拍胸脯承诺,仿佛这将成为行业自律的新起点。承诺期一到,现实却给了供应商一记响亮的耳光:真正按时结清账款的企业仅剩一汽、广汽和赛力斯三家,其余企业几乎集体失约。承诺书上的墨迹还未完全干透,许多车企就已在实际执行环节出现迟滞,账期兑现远未达到预期。行业内部本希望借此规范资金流动、维护供应链秩序的初衷,如今看来仍有不少企业把承诺视作可有可无的形式,供应商们也只能眼睁睁承受账期延误带来的压力。

在这场行业考试中,赛力斯的表现格外抢眼,也出乎不少人的意料。作为民营车企的代表,面对问界系列销量暴增带来的资金压力,它依然能够按时完成账款结算。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普遍高于国有车企,现金流紧张本是常态,但赛力斯却通过优化验收流程、削减环节三分之一,以及财务部门连续加班核对账务,硬是把账期控制在60天以内。这种高强度的内部调度和执行力,成为行业履约标杆,也让一些国企企业感到羞愧——那些躺在授信额度上、账期一拖再拖的公司,需要认真反思管理和执行力的差距。赛力斯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账期承诺完全可以兑现,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决心和执行力。

 

相比之下,更多车企在60天账期的大考中显得力不从心。部分新势力车企被供应商曝出使用拖字诀:货物验收单被卡在抽屉半个月,付款申请在OA系统中滞留三周,原本的60天账期最终拖成九十天。还有一些企业更荒唐,一边要求供应商现款现货,一边自己拖欠货款毫无压力感。这种双重标准早已让产业链上下游心生不满,而如今在承诺书上按了手印依旧玩技术性拖延,更是暴露出部分企业诚信与执行力的严重缺失。供应商们背后承载着生产线和员工的生计,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合作信任,也让行业规则形同虚设。

账期兑现的背后,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表面上看是财务付款动作,实际上牵涉资金调度、采购合同调整、品控验收流程优化等多个环节。许多企业的流程复杂,从仓库收货到财务付款可能跨越七八个审批节点,老旧流程让60天账期本身就是一项挑战。流程繁琐不能成为毁约的借口,因为供应商垫付的原材料资金不能无期限等待。真正的账期管理,需要企业在内部流程、资金调度和审批效率上做好充分准备,否则签署的承诺书只会成为形式,无法为供应商提供实际保障。行业内部也逐渐意识到,优化流程、缩短账期,不仅是对供应商负责,更是企业诚信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现金流压力是大多数车企面临的现实困境。今年车市竞争激烈,经销商库存高企,主机厂回款周期延长,资金链紧绷已成常态。但在这种环境下,仍有企业能够通过合理调度保持账期履约。例如,行业龙头企业将付款周期压缩至45天,为供应链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流。这说明,即便面对压力,账期承诺仍然可行,只要企业真正重视执行力。总有一些企业选择把行业公约当作摆设,拖延账款,让守规矩的供应商承担额外风险。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企业自身信用,也破坏了整个行业的诚信体系,长期下去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性与合作意愿。

 

第一个60天承诺期堪称试金石,验证了账期管理在现实市场中的可行性。三家履约企业的实践证明,只要企业有决心和执行力,60天账期完全可以实现。接下来的关键在于监督那些签署承诺书却选择失忆的企业,行业和供应商会以履约能力作为合作的重要判断标准。供应商手中的投标书、下一次合作机会,都将成为对企业诚信的投票器。行业逐渐向透明、公平方向发展,履约能力将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尺,而守信企业也将在供应链中赢得更可靠的合作伙伴和口碑。

总体来看,60天账期大考不仅考验企业资金管理能力,也反映出企业诚信与执行力。少数企业凭借流程优化和高度执行力成功兑现承诺,树立了行业标杆;大多数企业因流程滞后或态度松懈而失约,暴露出行业信用和管理缺口。供应链合作将更依赖企业的履约能力,行业公约不再是形式,而是企业赢得信任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基石。唯有真正落实承诺、优化流程,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长远发展,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共生共赢。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