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越南的街头总是被摩托车的车流占据,它们像城市的血脉一般,把生活的喧嚣、琐碎与希望连接在一起。2002年,中国摩托车以19.2亿元的出口额席卷越南市场
越南的街头总是被摩托车的车流占据,它们像城市的血脉一般,把生活的喧嚣、琐碎与希望连接在一起。2002年,中国摩托车以19.2亿元的出口额席卷越南市场,占据了八成的市场份额,曾一度风光无限。这股热潮如昙花一现,几年之后便迅速崩塌,日本品牌卷土重来,中国摩托几乎销声匿迹。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纯的技术差距,而是企业自身在策略、管理以及人性层面的短视与贪婪,让曾经辉煌的“中国制造”在越南市场遭遇惨败。
摩托车之所以在越南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当地的地理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越南国土狭长,山脉纵横,南北被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分隔,高速公路稀缺,而乡村小路坑洼不平。汽车价格高昂,税费沉重,普通工人的月薪仅约1600元,买车几乎是天方夜谭。摩托车凭借价格低廉、灵活便捷的优势,成为城市和乡村居民出行的首选。它不仅穿梭于城市的窄巷,也能轻松应对乡间崎岖的泥泞小道。截至2025年,越南注册摩托车数量超过6000万辆,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辆,年销量稳稳突破300万辆。摩托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生活的支柱,无论是城市里的年轻人穿行于夜市,还是乡村里农民运送稻谷、竹筐和家禽,它都承载着越南人的日常生活与经济活力。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品牌本田和雅马哈几乎垄断越南摩托市场,占据98%的市场份额。它们的产品以耐用著称,发动机可使用十年不坏,但价格高昂,一辆100cc弯梁车售价约2100美元,相当于普通工人的一年工资。高价让许多越南家庭望而却步,也为中国摩托车企业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自1999年起,重庆力帆、隆鑫、济南轻骑等品牌陆续进入越南市场,依托国内成熟的供应链和低廉劳动力,将摩托车价格压至700至1200美元,仅为日本品牌的一半。广西、云南的企业凭借地缘优势,运输成本低,销售网络迅速铺开。2002年,中国摩托车出口越南总额达到19.2亿元,其中重庆地区独占3.2亿美元,市场份额从零飙升至八成。越南街头到处可见中国品牌的广告牌,低价风潮席卷了整个市场。
快速崛起的背后,潜藏着价格战引发的自我毁灭。中国摩托车的火爆吸引了七十多家企业蜂拥而入,市场竞争逐渐失序。企业为了争夺经销商和消费者,纷纷采取降价策略,一辆摩托车从800美元跌到170美元,平均每月降价70美元,利润被严重压缩。力帆单车利润一度低至30元,难以维持生产运转。为了生存,企业在成本上做优质钢材换成薄铁皮,电泳防锈工艺被省略,零件采购转向小作坊,个别企业甚至仿冒本田、铃木商标来掩盖质量问题。短期内的市场胜利,却埋下了长期的质量隐患。新买的摩托车故障频发,螺丝松动、车架变形、发动机异响成了家常便饭。越南湿热的气候和崎岖道路加速了零件老化,链条生锈、刹车失灵的现象频频发生,新车往往几个月就需返厂维修,维修费用和油耗成本甚至超过日本品牌。
消费者从最初的惊喜变为失望,口碑迅速下滑。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危机,一些厂家暗中收买配件商,向竞争对手供应劣质零件,导致化油器漏油或螺栓无法安装,这不仅坑害对手,也损害了整个中国品牌的声誉。越南政府也开始干预市场,2004年将进口摩托车关税从30%提高到100%,并设置严格的技术检测标准。利润本已微薄的中国企业难以承受激增的成本,仓库堆满滞销车辆,资金链断裂,中小厂家纷纷倒闭。到2006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份额跌至5%,2016年更萎缩至不足1%。这场溃败的根本原因,并非日本品牌技术碾压,而是企业间的短视、内耗和急功近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品牌的稳健策略。本田拒绝参与价格战,而是大规模投资在越南建立生产线,将零部件本地化率提升至90%,既保证质量,又降低成本。雅马哈专注于售后服务,维修网点覆盖城乡,承诺“十年无大修”,让消费者在耐用性和使用体验上充满信心。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逐渐意识到,购买日本摩托车虽贵,但使用省心。2006年,本田重新夺回80%市场份额,雅马哈占近20%,中国品牌退居市场边缘。这一局面提醒企业,短视的价格竞争和内部内耗,最终会葬送品牌信誉与市场机会。
进入电动车时代,为中国品牌带来了新的机会。为了治理污染,越南政府自2025年起在河内、胡志明市等地限制燃油摩托通行,并延长电动车购置税免税政策至2027年。电动车充电一次仅需0.25至0.5元,续航50至70公里,性价比明显高于燃油车。雅迪、绿源等中国企业迅速布局市场,雅迪在河内投资2000万元建厂,月产1.2万辆;绿源在兴安省投资300万美元,年产5万辆。这些企业吸取过去教训,不再一味追求低价,而是注重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雅迪针对越南多雨、路况复杂的特点,加粗减震器,提升电机防水等级至IPX7,确保车辆在恶劣环境下依然可靠。
2023年,越南电动车销量达到180万辆,占据市场半壁江山。雅迪销量增长36%,突破10万辆,消费者认可其款式多样、价格合理;绿源在售后服务上下功夫,在胡志明市和海防开设维修点,配件供应及时,保修政策完善,逐步重建越南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市场竞争仍然激烈,本田在2025年推出续航50公里、售价不到3000万越南盾的电动摩托,配备30秒换电技术,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雅马哈依托技术积累,将越南生产的发动机出口东南亚,保持竞争优势。越南本土品牌在政策扶持下快速崛起,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到7.1万辆。中国品牌虽然拥有供应链和成本优势,但过去的质量阴影仍需时间消化,能否在电动车市场站稳脚跟,关键在于坚守品质,避免重蹈价格战覆辙。
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兴衰历程,是市场策略、企业管理和人性考验的真实写照。从19.2亿元的巅峰到市场边缘,失败源于企业自身的短视和内耗,而非技术劣势。如今,随着电动车崛起,雅迪、绿源等品牌以更长远的眼光布局市场,注重品质、服务和本地化生产,逐步恢复消费者信心。历史的教训警示企业:唯有踏实做产品、重视口碑、持续优化服务,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段从辉煌到低谷再到新生的历程,不仅是中国摩托在越南的教训,也是企业成长与反思的重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