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7月27日,长安汽车以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第100家央企的身份在重庆正式挂牌,注册资本高达200亿元,资产规模突破3000亿元。这一举措标志着长安在不到四
2025年7月27日,长安汽车以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第100家央企的身份在重庆正式挂牌,注册资本高达200亿元,资产规模突破3000亿元。这一举措标志着长安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闪电重组”,从兵装集团的二级子公司,直接跃升为与一汽、东风平行的一级央企。市场对这一消息的反应迅速而直接:长安汽车股价随之上扬,而东风汽车股价却出现明显下滑。此前两家车企在二月曾突如其来地宣布重组计划,但东风很快发布公告“暂不涉及重组”,而长安随后独立升格的消息则彻底终结了重组传闻。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显然体现了国资委对汽车央企“分类改革”的全新思路:对优势企业赋权升级,对相对弱势企业推动整合重组。长安这次“单飞”,无疑成为了汽车央企池塘中最引人注目的“鲶鱼”,其背后所释放的信号,让一汽和东风这两大传统巨头的危机感空前强烈。
长安汽车的独立升格并非简单的更名或行政级别调整,而是一场资源、能力和战略层面的全方位升级。过去,长安受制于兵装集团的军工体系,决策流程繁复多层,融资及资源获取受到诸多限制。升格之后,长安能够直接对接国资委,融资成本下降,政策响应速度加快,同时更容易获取新能源专项基金等国家级资源。董事长朱华荣坦言,“过去资源太少,现在突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这并非夸张,而是切实可感的现实变化。在技术和战略布局上,长安早已有十余年的深耕积累,从固态电池、飞行汽车到人形机器人,均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和产业链规划。未来十年,长安计划投入2000亿元,推进新质生产力建设,并在全球市场落实“海纳百川”计划,瞄准东南亚、中东等五大区域市场,力争到2030年海外销量占比达到35%。这一系列举措显示,长安的独立升格不仅是身份提升,更是其战略自主权和资源能力的全面释放。
在新能源领域,长安汽车的表现尤为亮眼。2025年上半年,其新能源销量达到45.2万辆,同比增长49.1%;海外销量为29.9万辆,同比增长5.1%;新能源渗透率首次突破41%。这些成绩不仅展示了长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为其获得国家级资源加持提供了充分依据。长安十余年来形成的战略规划和持续执行力,也使这次升格显得水到渠成,而非依靠“预付式”政策红利。这种底气不仅来源于已有的技术和市场积累,也体现了其在未来市场布局上的长远眼光。国资委对长安的赋权升级,从更高层面上为行业注入活力,也对其他央企形成潜在压力,推动整体生态向更加高效、竞争力更强的方向发展。
面对长安的迅速崛起,一汽与东风的压力不可忽视。尤其是东风,原本被视为可能主导重组,与长安联合打造“战舰”,如今长安独立升格,让其短期内难以掌握战略主动权。东风销量增速缓慢、新能源转型滞后,是其短板的直接体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东风累计销量为111.6万辆,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至60%,但新能源销量增幅仅为6.8%。更为严峻的是盈利状况,东风股份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仅为0.3亿至0.7亿元,同比下滑90%至95%,几近亏损边缘。这些数据表明,东风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现实压力,需要通过结构改革和战略优化来应对长安升格带来的冲击。一汽虽然整体销量略高,但过度依赖合资品牌支撑,自主品牌成长空间有限,也面临战略升级的迫切需求。
自主品牌布局问题也是一汽和东风必须面对的挑战。东风旗下“四大金刚”品牌岚图、猛士、奕派、纳米存在产品定位重叠、技术路线不清晰的问题,传统品牌如东风风神的市场定位也显得模糊。营销方面,东风近期一场与网红扬子的联动活动因过于“剧本化”而反向出圈,显示内部在市场洞察和创新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相比之下,长安在新能源和海外市场的精准布局,凸显其在战略前瞻性和执行力上的优势。面对这种局面,东风不得不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和品牌重组来增强自身竞争力。
为应对新格局,东风已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6月26日,东风宣布成立“奕派科技”,整合纳米、奕派、风神三大品牌资源,目的在于减少品牌内耗、优化资源配置。这一举措显示东风在面对长安升格带来的压力时,正积极寻找突破口。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资源重组后的效益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一汽与东风也在探索“技术开放”路径:东风通过奕派科技与华为深化智能座舱合作,一汽与零跑的合作也在深化,但二者在市场上的反应力和实际成效仍需时间验证。这表明,央企之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规模和销量比拼,转向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前瞻性与市场应变速度的综合较量。
进入2025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竞争格局正在悄然重塑。从长安升格成为独立央企,到对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化技术的持续布局,再到一汽与东风的改革尝试,都显示出行业正从“无序内卷”向“规范博弈”转变。在新的三大央企格局中,长安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主动,而一汽、东风的改革能量和应变能力,将成为能否缩小差距、重夺主动权的关键因素。如果长安这条“鲶鱼”能够为央企生态注入活水,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话语权,那么整个行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都将被重新定义。谁能打破传统保守基因,构建以用户为导向的创新生态,谁就可能在新格局中占据最终优势。长安的崛起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从大到强蜕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