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汽车行业在安全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与智能化技术的争斗逐渐降温,而关于安全的话题成为了年度焦点。随
2025年,汽车行业在安全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与智能化技术的争斗逐渐降温,而关于安全的话题成为了年度焦点。随着某新势力品牌因一起严重交通事故引发的广泛关注,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而在这场安全与品质的竞赛中,许多车企虽口号响亮,却少有真正执行与深度投入的企业。相比之下,一汽-大众一直将安全与品质视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安全是底线,品质才是豪华”。
安全与品质的实践坚守
在车企众多的安全宣传中,不乏有些企业通过通过国标、AEB系统等手段进行“证明”,试图展示产品的安全与硬实力,但这些手段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与系统性。相比之下,一汽-大众一直坚守“安全与品质是系统工程”的理念,并通过一系列长期的实践与技术积累,践行着这一承诺。在今年的“品质安全月”期间,一汽-大众邀请媒体深入长春基地,展示了其在安全与品质方面的诸多创新与成果。
一汽-大众通过展示常规与超纲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了自己在安全领域的卓越实践。车门开合10万次、信息安全模拟10万+次攻击、电池的针刺、火烤、盐水泡等极限,这些让人感受到一汽-大众不拘泥于常规,而是通过更高标准的操作去检验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通过这些长期的努力,一汽-大众在安全领域的表现不容小觑,其在业界树立的标杆地位也愈加稳固。
追求极致,安全与品质的深度融合
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逐步主导汽车行业的背景下,安全的内涵逐渐扩展,电池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成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汽-大众不断拓宽自身的安全防护体系,并在多个维度上持续投入,构建起全面的安全防线。
特别是在电池安全方面,一汽-大众从源头着手,确保电池的安全性。通过研发电池无热扩散技术,从根本上降低了热失控的风险,电池包壳体采用高强度铝合金蜂窝腔体,有效吸收冲击能量。而电池包所承受的120吨冲击力,远超行业标准,充分保障了电池的安全。电池包的火烧、烘烤都经过极其严格的检验,确保在极端环境下,电池不发生自燃或爆炸现象。
在信息安全方面,随着智能驾驶系统的普及,信息安全的风险也愈加严峻。为此,一汽-大众全面构建了从芯片到云端的全栈防御体系。通过模拟10万+次的攻击,结合国家实验室的攻防演练,一汽-大众不仅强化了车载系统的防护,还通过深度的技术积累,提前识别和防范潜在的安全漏洞。
精工细作,品质标准的持久追求
一辆车的品质,不仅仅体现在智能化、舒适性等看得见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处看不见的工艺。作为德系汽车的代表,一汽-大众始终坚持“德系精工”的原则,无论是在选材上,还是在制造工艺上,始终把高品质作为第一标准。
例如,在一汽-大众的车辆中,车身大面积采用高强度钢,尤其是A柱、B柱、前后防撞梁等关键部位,全部采用热成型钢,这种材料具有承受2150MPa以上压力的强大性能,是车身“钢筋铁骨”的象征。以一汽-大众ID.7 Vizzion为例,其车身的高强度钢占比达到81%,热成型钢占比则为30%,每平方厘米能够承受超过10吨的压力,相当于两头成年大象的重量压在一个指甲盖上。这种高强度材料的应用,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
一汽-大众的生产工艺也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在长春生产基地,6序冲压工艺和8100吨的大吨位冲压设备确保了每一个零部件的高精度。通过微米级的模具精度,确保了每个零件的尺寸稳定性和外观质量。涂装车间的360度反转电泳工艺,以及100%空腔灌蜡技术,能够有效抵御腐蚀与生锈,确保车辆在长期使用后的外观与质量依旧如新。
严苛,确保极致安全与耐久性
一汽-大众并不满足于通过理论标准来验证产品的安全性,更多的是通过实际来证明。每一款新车投放市场前,都要经过严格的耐久性,确保能够适应各种极端天气与路况条件。每一辆车必须在700万公里的中经受考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75圈的行驶距离,这一标准远超同行业的普遍要求。
一汽-大众还配备了先进的新能源碰撞试验中心——“雷神之锤”实验室,进行四轮碰撞,确保每一款新产品在各种碰撞情况下都能保持较高的安全性。这些不仅是对车身的抗撞击能力进行验证,更是对车辆长期耐用性的严格考察。
通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一汽-大众以其卓越的安全与品质,树立了行业标杆。在当前汽车行业安全成为关注焦点的大环境下,一汽-大众的坚持与创新,证明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从精准的制造工艺到超严格的安全,一汽-大众始终站在汽车工业发展的前沿,凭借技术实力和持续的质量投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