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0年,42岁的顾清珊在浙江大学校医院任职内科校医,她每天的工作都紧凑而繁忙。早晨,门诊就开始迎接各类学生的感冒发烧,午后还要处理教师的健康体检
2020年,42岁的顾清珊在浙江大学校医院任职内科校医,她每天的工作都紧凑而繁忙。早晨,门诊就开始迎接各类学生的感冒发烧,午后还要处理教师的健康体检,几乎没有停歇的片刻。校医院位于教学楼旁,空间狭小、空气流通差,使她在高压环境下长期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她中午通常在办公室快速解决便当,晚上回家还要批改体检报告,经常忙到深夜。这样的作息让她对身体偶尔的微小不适麻木不已,乳房轻微胀痛时,她总以为是月经周期的波动,未曾引起足够重视。日复一日的紧张生活,悄然为她的健康埋下隐患。
2020年3月12日清晨七点半,顾清珊像往常一样被闹钟叫醒。她洗漱、整理发型,换上熨得整齐的白大褂。当镜中的目光落在左乳房时,一处微微隆起引起她注意,大小约如黄豆,表面光滑,按压不痛,但有一种深层的紧实感,好像嵌在乳腺深处。她转了几次身确认并非皮下脂肪堆积。作为医生,她敏锐地意识到异常,但想到上午还有繁忙的门诊,她压下不安,把白大褂扣好出门。整日奔波让她几乎无暇坐下,午后,胸口的紧绷感被衣物反复摩擦愈发明显,傍晚才发现酸胀感已经延伸至腋下。尽管手指触及那枚硬结,她仍劝自己“等忙完再去检查”。
4月9日下午五点半,体检结束时,左上臂突然传来麻木感,像细针轻刺,酸麻迅速蔓延至肩胛,伴随隐约钝痛。抬手时,腋窝深处仿佛有根细线牵扯,动作稍大就感到紧缩。她停下活动,却无法缓解这种异样。回到家里,温水冲淋时,左乳硬结更加明显,皮肤略有凹陷,指腹下坚硬可感。那一刻,她意识到,这绝非普通炎症,而是身体发出的警示。4月11日上午,她前往乳腺外科就诊。医生检查发现左乳外上象限肿块约2.3厘米,质地坚硬,边界不清,腋窝可触及数枚淋巴结。彩超与MRI提示恶性倾向,穿刺活检最终确诊为浸润性导管型乳腺癌,ER阳性、PR阳性、HER2阴性,Ki-67约25%。消息如晴天霹雳,让她僵在原地,心中充满震惊与不安。
4月18日,顾清珊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除乳腺及腋窝淋巴结。术后恢复尚可,引流液逐渐减少,切口愈合良好。病理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2/16枚,病理分期为pT2N1M0。手术后,她进入肿瘤内科接受化疗,虽然经历轻度恶心、脱发和乏力,但总体耐受良好。化疗结束后接受辅助放疗25次,血象及肝肾功能均维持正常范围。2021年1月复查时,CA15-3降至17.4 U/mL,胸部CT及腹部B超均未见异常,病情稳定,进入内分泌维持治疗阶段。
尽管严格遵从医嘱,顾清珊心中仍有隐忧。2021年4月一次科室会议中,同事提到冬虫夏草胶囊有助术后恢复、补气养身、增强免疫力。她长期疲劳、夜间盗汗、体力下降,让她对这一补充剂产生期待。经过查阅文献和药店咨询,她认为其安全有效,于是开始服用冬虫夏草胶囊。起初,她感到精神状态有所改善,夜间盗汗减少,睡眠质量提升,身体状态似乎回暖。她认真记录每日反应,认为自己在稳步恢复。
2021年10月8日清晨,顾清珊突然感到右侧头部一阵锐利刺痛,伴随短暂右手僵硬、肌肉协调障碍。接下来的两周,症状加重,表现为早晨头部沉重、午后视线模糊、夜间短暂刺痛,甚至出现跌倒事件。10月27日,神经内科复查MRI显示左额叶及右小脑半球多发结节样强化影,CA15-3升至68.3 U/mL,结合既往乳腺癌病史,诊断为脑转移。面对诊断报告,顾清珊及家属陷入极度恐慌与不解。
医生调阅她两年来的随访记录,发现各项指标稳定,生活规律、用药依从性良好,未见常规复发因素。老教授指出,病灶分布异常,可能与外源因素激活潜伏癌细胞有关,并询问是否有新的饮食或补充剂使用。顾清珊坦言,唯一变化是短期服用冬虫夏草胶囊,她以为“补气养身”无害。老教授提醒,有时微小生活习惯细节,可能成为病情变化关键因素。
这一案例提醒乳腺癌术后患者,在康复期间使用任何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补充剂,都必须谨慎。冬虫夏草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在特殊病理状态下,可能对潜伏癌细胞产生激活作用,影响病情发展。顾清珊的经历凸显了术后康复管理中严密监控与专业指导的重要性,生活习惯和营养补充的每一细节都可能对病情产生深远影响。
,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康复阶段,即便生活规律、饮食清淡、按时复查,也应对所有补充剂保持高度警觉。个体差异与病理复杂性意味着自我判断存在风险。顾清珊的案例警示医疗工作者与患者,康复不仅依赖规范治疗,更需科学评估免疫调节物质使用,关注生活细节、及时监测疗效与潜在风险,才能降低脑转移及复发概率,实现真正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