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国庆长假是一年中难得的休闲时光,家家户户都忙于团聚和准备节日美食。对于心脏病患者而言,假期的清晨却暗藏风险。68岁的陈伯伯患有冠心病多年,平日按时服

国庆长假是一年中难得的休闲时光,家家户户都忙于团聚和准备节日美食。对于心脏病患者而言,假期的清晨却暗藏风险。68岁的陈伯伯患有冠心病多年,平日按时服药,病情控制稳定。然而去年国庆长假,他趁家人尚在熟睡,清晨悄悄起床准备去菜市场购买新鲜食材。为了不吵醒孙子,他轻手轻脚地洗漱后便出门。就在弯腰系鞋带的一瞬间,剧烈的胸痛突如其来,冷汗浸透了衣背,家人连忙将他送医。医生提醒家属,心脏病患者清晨的突发事件频率最高,堪称“高风险时间带”。这一警示让陈伯伯一家深感后怕,也提醒所有心脏病患者,节假日和日常生活中的早晨,都必须谨慎对待每一个细节,避免任何急促动作诱发严重心血管事件。

清晨为何如此危险?生理学角度可以给出答案。经过一整夜的睡眠,人体内水分逐渐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心脏负荷增加。交感神经开始活跃,儿茶酚胺类激素和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小板更易聚集,血栓风险显著增加。研究显示,清晨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是其他时间的3倍以上。对于心脏病患者而言,本身血管已有粥样硬化,弹性下降,当从卧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波动可达30-40mmHg,极易导致斑块破裂与心肌缺血。清晨的每一次匆忙起身、剧烈运动、用力排便或紧张情绪,都可能成为触发心脏事件的导火索。

长期忽视早晨的心血管防护,会带来累积性损害。血压波动日益剧烈是最直观的表现。偶尔的波动身体尚可代偿,但若长期反复出现清晨血压大幅波动,血管内皮细胞将受到损伤,动脉硬化进程加快。研究发现,忽视早晨血压管理的人群,其血压变异度比规律管理者高出50%以上。与此心绞痛发作频率也随之增加。早晨匆忙活动会让心肌耗氧量骤升,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下,极易诱发心绞痛。北京安贞医院数据显示,心脏病患者清晨活动后出现心绞痛的概率,比下午同等活动强度高出近三倍。若长期忽视清晨防护,半年内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风险可能是规律作息者的三倍以上,且这种风险常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累积,直到一次轻微动作触发严重事件。

清晨心脏病患者最易出现的危险行为有四种。第一是猛然起身。人体从卧位突然站起,血液瞬间流向下肢,回心血量下降,健康人可以通过心率和血管收缩代偿,但心脏病患者代偿能力有限,容易引发脑供血不足和心肌缺血。正确做法是:醒来后先在床上躺2-3分钟,再坐起停留2-3分钟,然后双腿下垂坐在床沿2-3分钟,最后缓慢站起。第二是清晨剧烈运动。很多人有晨练习惯,但早晨身体各系统尚未完全苏醒,突然运动会显著增加心脏负荷,尤其是秋冬季节低温环境下。建议将锻炼安排在下午4-6点,若必须早晨运动,也要充分热身,从低强度开始。

第三是如厕用力过猛。清晨排便是生理高峰,过度用力会使腹压急剧升高,血压瞬间飙升,对心脏病患者尤为危险。应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温和通便药物,并在有便意时及时如厕,避免长时间蹲坐。第四是清晨紧张情绪。一醒来便忙于工作、学习或争吵,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研究显示,此时心脏病患者全天平均血压比保持平静者高15-20mmHg。清晨应留给自己缓冲时间,可听轻松音乐,做简单伸展,让身体和心情平稳过渡到日常活动。

为守护清晨心血管安全,心脏病患者可从三方面建立习惯。第一是“慢起身”。闹钟提前十分钟,醒来后可在床上做手脚伸展,用十分钟缓慢过渡换来全天安全。第二是适量补水。起床后小口慢饮温水,每次不超过200毫升,既补充夜间水分,又避免心脏负荷骤增。第三是做好温差适应。秋冬季节卧室与室外温差大,起床后应在温暖环境活动15-20分钟,洗脸刷牙用温水,外出注意头颈保暖,避免血管骤然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早晨不宜空腹洗澡、吃得过饱或讨论令人激动的话题,应保持身体和情绪平稳。

养成晨起测量并记录血压、心率的习惯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助于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也为医生调整用药提供参考。清晨的每一个细节,看似微小,却直接关系心脏安全。通过慢起身、缓运动、温差适应和情绪平稳等措施,心脏病患者完全可以将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健康其实就在每日的小事中,而一个平稳安全的清晨,是守护心脏、延续生活质量的关键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