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地平线总裁陈黎明发表了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未来的深刻见解,他表示,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已进入了发展的拐点,未来将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陈黎
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地平线总裁陈黎明发表了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未来的深刻见解,他表示,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已进入了发展的拐点,未来将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陈黎明的分析为业内带来了重要启示,并进一步坚定了智能驾驶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信念。
陈黎明提到,智能驾驶是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也得到了政府层面的强力支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智能汽车的发展得到了明确的规划和方向。陈黎明指出,电动化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而智能驾驶作为电动化的重要延伸,必然会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国”向“强国”的跨越。他认为,电动化不仅有助于产业升级,还标志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而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正是这一变革中的核心力量。
陈黎明分析了行业推动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普及的促进作用。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领航辅助驾驶(NOA)功能的逐步普及,过去主要出现在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上,现如今已开始下探至15万元以下。随着这一趋势的进一步扩展,车企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平权化推动了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的便捷与安全。这一变化,不仅加速了技术的成熟,也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
在智能化的推动下,中国的消费者需求也逐渐增强。据麦肯锡的统计报告显示,智能化已成为消费者选择电动汽车时仅次于价格的第二大考量因素。尤其是在购买高端品牌时,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的体验成为了最为重要的选择标准之一。随着智能化逐渐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虑因素,智能辅助驾驶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大,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尽管高速NOA技术已达到“好用”的阶段,城区NOA的技术尚处于“可用”阶段,面临诸多挑战。陈黎明指出,城区交通复杂多变,目前大部分市面上的系统要么性能强大,但适用范围较窄,要么使用范围广泛,但性能却有限。这种技术上的矛盾,要求厂商不仅要提升系统性能,还要解决应用场景拓展的问题。陈黎明强调,要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单靠算法和算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工程能力的不断提升,将这些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可用的产品,并有效降低成本。
在此背景下,陈黎明提到,智能驾驶的算力和带宽提升对硬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市面上,英伟达的Thor芯片和地平线的征程6P芯片已在算力方面取得了突破,前者算力高达700TOPS,而后者则为560TOPS。随着算力的持续提升,智能驾驶技术将在硬件支持下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提升驾驶体验的流畅度和安全性。
在地平线的技术布局上,陈黎明强调,地平线去年推出的征程6系列产品已成为智能驾驶应用的强力支撑。征程6E、征程6M、征程6H和征程6P均已流片回来,其中征程6M已实现前装量产,其他几款则在持续开发中。征程6P将于今年在奇瑞车型上首发量产,这一系列产品不仅为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提供了有力保障,还为汽车厂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截至目前,地平线已经为超过800万台车型提供了智能驾驶方案,并计划在今年突破1000万套,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依托这一强大的技术积累,地平线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且在全球范围内也逐步获得了广泛的合作机会。目前,地平线的征程6系列已经与20多个品牌达成合作,助力超过200款智能车型上市,积累了超过百亿公里的实际行驶里程。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正在快速迎来普及的黄金期,地平线凭借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战略布局,正在引领这一变革。随着政策支持、行业推动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加速变化,智能驾驶必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平线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突破,将推动这一进程,并在全球智能驾驶领域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